中元节本是宗教的节日,起源于道教和佛教。
道教有三元斋,正月十五的天官叫上元;七月十五的地官叫中元;十月十五的水官叫下元。因而中元节和上元节、下元节并列,合起来叫“三元”。
道教认为,七月十五中元日是地官的生日,是地官大赦有罪之人的日子。
佛经上说,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(简称目连)尊者的娘青提夫人非常刻毒,死了以后被坠入地狱的饿鬼道,受到了倒悬之苦。
目连悲号涕泣,求教佛祖该怎么办。佛祖对目连说:“你母亲罪很深,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拯救的。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(僧众自我检讨之日),以百味饮食、汲灌盆器、香油锭烛、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,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,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。”
目连听后,即按佛祖所说的去办,他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,往生天上,享受福乐。
目连又问佛祖:“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,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?”佛祖回答说:“凡是行慈孝者,只要采取以上办法,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,亦无苦恼,长命百岁;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,生入天中,福乐无边。”
此后,目连四辈弟子,皆奉行此法。佛教也就把七月十五叫“盂兰盆会”。“盂兰盆”就是梵语“解倒悬”的意思。
盂兰盆会曾在南通民间十分出名,民国时期南通人黄贤在《海门竹枝词初稿》中有诗佐证:
“中元盛会赛兰盆,传遍前村与后村。
铙钹喧天钟磬响,主坛和尚赈孤魂。
七月半在庙里举行的盂兰盆会,剧团演出的应景剧目就是《目连救母》。清朝乾隆年间南通人李懿曾把这种风俗写成了词《望江南·通州好》:
“通州好,胜会数盂兰。
施鬼饭沾花语湿,照冥灯闪水波寒。
馺沓夜深看。
(编者注:馺沓 sà tà,是一个形容迅速传播的文言文词组。)
按南通风俗,七月半是要做“扁食”的。
“扁食”就是干饺儿,是用青菜剁碎了拌肉或者用豆沙糖做兜心,外头用干面枵皮儿一裹,架子有点儿像猫的耳朵,民间还叫它“猫耳朵”。
中午祭祖除了供“扁食”以外,还要供饭、供菜、供酒,焚香点烛,烧纸化钱,磕头礼拜——南通人一般称之为“烧经”(音)。
钱是烧给祖先“门中三亲”的;房子角落头、巷子尾子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,南通叫它“祭孤”,而北方叫它“结鬼缘”,或者“斋鬼魂”。烧纸化钱给孤魂野鬼,省得他们危害家人,这些都是古人“敬鬼神而远之”的具体措施。
南通属于水网地区,江宽海阔,沟河纵横,每年总有不少人不幸淹死在水里。所以在七月半的夜头还要放“河灯”,祭祀落水鬼儿。河灯又叫水灯,是用竹篾子扎成,下头是个盆子形,上头是个尖顶,里头托块板,当中心里点根蜡烛,还要插上几根香。河灯在水里随波逐流,灯火一活一活的,是另外的一番景象。
[
本文部分摘自民俗专家王宇明所著:《衣胞之地——我的南通州》]